葡萄产业是埇桥区大营镇镇东村的优势特色产业,近年来该村不断推广新品种、利用新技术发展葡萄种植,闯出了村级发展新路径,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。
7月中下旬,正是镇东村葡萄成熟的季节。走进村子,道路两旁的葡萄大棚成片相连,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在果香缘种植专业合作社里,果香四溢,果农们正在收获成熟的“夏黑”葡萄,采摘下来的果子经过简单的包装,不出地头便被来自河南、福建的客商全部收购。
“这地方的葡萄口感好,卖相好,我们准备与大营葡萄种植户长期合作。”河南采购商聂佳蒙说。
改变传统 村里掀起葡萄种植热
现在镇东村的葡萄可算是远近闻名,但在2008年以前,村里主要以传统小麦、玉米种植为主,蔬菜大棚、果树种植、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几乎没有,经济作物主要以花生为主,农户的收入主要依靠一年两季的小麦、玉米、部分花生及外出务工收入。2008年,常年在外务工,帮助别人管理葡萄园的青年农民韩君明学习了葡萄栽培管理技术,回到家乡开始葡萄种植,经济效益可观。周边农户看到种植葡萄的收益比传统农作物收益高,也纷纷加入其中,经过3年多的发展,在村两委的带动下镇东村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3000多亩,镇东村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葡萄村”。
在浙江打工的90后小伙刘文成,看到家乡葡萄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,决定回家创业。刘文成告诉记者,当时他看到家里的葡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,年轻人回家创业的也越来越多,所以在2011年就回乡试种了12亩,经过几年的发展,现在他的家庭农场已拥有了128亩葡萄园。
寻求发展突破口 葡萄园种出小康新生活
刘文成还告诉记者,现在镇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葡萄,但在发展中葡萄种植户“各自为政”。全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虽然大了,但缺乏规划,出现了管理技术不一,品种较杂、市场把握不准等情况,果农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。后来在政府的指导下,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,大伙集中力量在培育葡萄新品种、拓宽产销渠道等方面寻找发展突破口。
“在以前,我们销售葡萄比较麻烦,自己拉到批发市场或集市上卖,不仅费时费工,价格也卖不上去。成立合作社之后,销路不愁了,价格还比较稳定,每年每亩地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,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。”谈到这些年葡萄发展时,种植户刘玉鹏不禁感慨地说。
“我们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、统一施肥、统一供用、统一配送、最终统一收购,现在主打“夏黑”葡萄品种,果子的品质和口感都有很大的提高。订单式销售让农户葡萄的价格有保障,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。”刘文成告诉记者,下一步,合作社将准备组织一批年轻的种植户去外地学习,引进新品种,学习更先进的种植技术,让大营镇的葡萄品质更好,让老百姓的收入更高,生活过的更好,日子更甜。
现在镇东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多亩,并成立了众生园葡萄专业合作社、亿嘉利葡萄专业合作社、金玉园葡萄专业合作社、果香缘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,形成了产业链、品牌化,增强了市场竞争力,让“小葡萄”带来高效益,让镇东村的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,越走越甜。(王见 孙益福)